本校透過第一期高教深耕計畫,推動大學特色自主,建立「食藥粧安」、「創新加值」、「循環經濟」及「智慧健康」之發展特色。在第二期計畫,本校因應社會趨勢變化創新轉型,檢視自身定位及利基,精進高等教育品質,推動「教學創新、跨域學習」教學特色,以培育「樂活創新跨域服務產業」專業人才為目標,並列入校務發展重點工作。本校配合政府+二創新產業政策,整合學院師生能量投入「藥食粧安技術」、「智慧健康生活」、「環境資源永續」等產業的創新加值,針對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民生及戰備與資安卓越再精進進化,服膺「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環扣SDGs精神,積極構築優質完善之教學與研究環境。

    延續第一期計畫之推動主軸「深耕健康關懷、跨域創新樂活」,並鏈結本校「健康、關懷、精緻、卓越」之辦學理念,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本校以學生學習為主軸,教師教學為核心。在教學創新精進及提升高教公共性面向,推動教師教學創新、提供學生學習輔導及輔助、建構永續校園及友善學習環境,藉以培養學生關鍵基礎能力、跨域整合能力及就業能力;在善盡社會責任面向,本校深耕台南、高雄投入社會責任,師生參與地方創生,提升在地產業、人才培育、偏鄉教育、社區營造,讓人與土地共好共存;在產學合作連結面向,本校積極提升「藥食粧安」、「智慧健康」及「資源永續」研發主軸,整合產官學研資源,強化企業產學合作,將學習、教學及產學循環串連,推動「樂活創新跨域服務產業」人才培育。

()教學創新精進面向推動重點

在教學創新精進面向,除延續第一期之作法,持續提升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推動創新教學及創新創意課程、培育學生跨域學習能力、強化中文閱讀及英語基礎能力,以及提升教師實務經驗與聘任專業技術教師之外;在第二期計畫本校將引導院、系進行課程調整,以創新教學模式因應素養導向學習型態,培育學生面對未來之關鍵能力,並打造數位轉型系統強化校園韌性,呼應SDGs4/5,主要重點作法包含「開設他系第二專長跨域學程」、「運用UCAN及畢業生流向調查結果改進課程」、「鼓勵教師發展素養型導向教材調整課程大綱」、「結合設計思考教學模式促發學生自主學習」、「推動STEM課程及數位科技微學程」、「開設ESPEMI課程」、「建構SDGs數位教學資源」以及「強化資訊教學環境」。

()善盡社會責任面向推動重點

    在善盡社會責任面向,以本校鄰近鄉鎮區及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地區,作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出發點,同時考量本校「樂活創新服務」綜合型大學之發展特色,及USR 輔導量能,引導關鍵議題環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ESG指標,據以整合相關知識與技術資源,協助組成USR團隊;並在既有的產學合作基礎上,強化區域產學鏈結,聚焦在地需求,具體回應議題,提出解決或輔導方案,藉以培育樂活人才、促進銀髮健康、活化地方發展、實踐在地創生。本校109年將USR推動精神納入校務發展重點工作,112年將USR Hub納入校務組織,113年起每年出版大學社會責任年報。本校結合學校教研能量及社會資源,促進人與土地共好共存發揮CSR×USR協同效應

()產學合作連結面向推動重點

本校發揮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特色,藉由本校食藥粧分析檢測中心、智慧健康產業技術研發人才培育中心、職業健康與環境檢測中心、環境產學合作中心與台灣溫泉研究發展中心等一級中心,以及相關研究及教學中心,投入「藥食粧安」、「智慧健康」、「資源永續」等產業的創新加值,鼓勵教師發揮研發能量,與醫院、事業機構及學術研究機構進行策略聯盟,並與核心技術廠商進行產學合作。本校第二期計畫在產學合作連結面向,呼應SDGs8/9,推動重點包括「組成師生創新創業團隊」、「產品原型商品化」、「推動產學合作專班」、「加值實務技術能力」、「專利技術移轉」、「分析檢測服務」、「設立智慧健康O2O展示區」以及「推動ESG環境永續評估」。

()提升高教公共性面向推動重點

在提升高教公共性面向,本校呼應SDGs1/10之精神,透過提升獎助學金規模、助學專款提撥、校友募款等,提供學生就學輔導;針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推動學習輔導機制,協助就學穩定度。並以校務專業管理制度強化自我課責並公開辦學相關資訊。本校校內各項重要會議辦法,均已明定學生代表參與各項校務發展會議。此外,本校將以「原鄉資源永續發展」推動「青年返鄉」達成「部落創生」為目標,透過「全民原教」、「單位合作」、「前店後廠」之策略作法,串聯產官學與部落之共好鏈結,培育部落特色人才推動青年返鄉服務。

()推動校務研究落實本校高教深耕計畫執行成效

    本校於第二期計畫,將運用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機制,落實於四大面向共13項指標之追蹤與檢討。首先,系統化蒐集各項質、量化資料,藉由計量經濟之相關研究方法分析執行成效,將分析結果如實呈現計畫推動前、後產生之提升或改變情形,進而反映指標之績效,並檢討不足之處。例如運用畢業生流向調查之橫斷面跨時資料(panel data),分析跨域學習對學生就業薪資、工作滿意度之成效,以及學生就業行業別與所學相關性是否吻合;運用第三方認證中文測驗前後測資料,分析學生中文閱讀寫作之實質學習成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