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創新精進

1.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推動成效

(1)「UCAN目標人才及系本位課程品質確保分析報告」結合當年度UCAN問卷數據及畢業生流向調查中專業符合度、就業滿意度與所學相關性之數據資料,回饋並進行課程改進。因應AI時代來臨,於113年度「系所目標人才及系本位課程品質確保分析報告」將新增「生成式AI對系所專業之衝擊與轉型」章節進行思考及撰寫
(2)依畢業流向調查分析數據彙整近二年畢業一年後學生就業情形,全校之就業率依次為76.13%、75.80%,就業率皆達七成五以上呈現穩定就業。為提升職場文化、求職技巧、工作態度等軟實力為目標,112-113年度共辦理86場就業輔導講座,參與學生達5,819人次。另近2年申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結合大專校院辦理就業服務補助計畫,計畫活動包含就業講座、座談會、企業參訪等活動,經核定補助共計47件,補助金額630,534元。各系院舉辦就業徵才活動共舉辦6場,廠商共計120家,參與學生737位,媒合近555位畢業生。
(3)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推動成效,113年度學生通過專業技術證照數人次達2,447人次,其中國家專門職業技術人員高等考試證照,包含藥師、營養師及社工師等共計222人通過,較之112年194人通過有所成長。本校設立證照獎勵機制及補助報名費措施,另開設25班輔導考照班,計626名學生參與,413名學生參與考試,262位學生取得證照。
(4)藉由「分析檢測技術人才培育暨區域技術聯盟基地」、「再生水類產線與人才培育基地」、「建置跨院系發酵試量產與產品開發實作場域」及「智慧永續與健康發展中心」及其他校內一級中心等,提供學生實務學習機會,優化就業競爭力。

2.教師實務經驗提升成效

(1)依教育部規定6年內需完成6個月教師進行產業研習,第二階段(110.11.20後)提出至業界進行產業研習或研究之教師人次為427人次(累計實地服務201人次、產學合作計畫131人次、深度實務研習90人次、跨校深度研習5人次)。
(2)已完成240點教師有46位,佔全校教師15.38%。於113年12月開教師產業研習推動委員會,預計87位教師已完成240點,達成值29.1%。
(3)113年教師通過產業學院精進師生實務職能方案有2案,積極培育學生接軌產業實務。
(4)為增進教師投入多元升等之誘因,本校已於112學年完成增定有關多元升等加分項目於教師評鑑制度。113學年度已有3位教師提出多元升等之資格審查申請。

3.教師推動創新教學成效之提升成效

(1)112-113年度持續推動教師開設創新教學課程,採用創新教學模式教師共有151和137位,修讀創新教學模式學生有14,346人次,佔全校學生數之比率平均為38.5%
(2)113年度推動教師發展素養型導向教材調整課程大綱,辦理「素養型導向」相關議題研習活動,113年度共有75門課程使用素養型導向教材授課,引導教學方法朝向創新務實。為獎勵教師自編教材、自製教具、開發創新創意教法、推動實務教學及數位教學等,112-113年度教師改進教學獎補助案合計373件。
(3)教學實踐計畫112-113年度共獲得19案補助,1位執行教師獲選111年度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
(4)推動校內教師成立多種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教學優良及教學傑出教師分享教學經驗,並邀集教學實踐計畫通過教師擔任種子教師,協助教師申請計畫。另成立雙語共師授課研究社群,鼓勵教師以雙語教學或邀請外籍師資協同教學,強調使用英語的情境與互動。在高教深耕計畫資源持續挹注下,113年度共有48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成立。
(5)113年度共有493門課程申請TA,其中有454門為實作課程,112-2學期師生滿意度達89.8%,學生學習成效達89.1%。113年度學促組舉辦之TA研習共12場,共383人次參與,活動滿意度達93.4%。
(6)113年度共有79門專業實作課程融入業師協同教學,修課學生共16,926人次,參與業師人數為180人次,佔實作/實習課程比率為10.37%。
(7)113年度執行參訪典範廠商與機構共46家次,48名教師參與、學生參與1,413人次,幫助學生了解進入職場前必須具備核心就業力。
(8)持續辦理強化教學課程,113年度通過215班,112-2學期接受強化教學的同學學期成績及格率達到92.5%以上,期末成績相較期中成績,平均進步分數達14.2分。

4.學生跨域學習能力提升成效

(1)為鼓勵學生多元及跨域學習,本校於112學年度各學院已規劃共計10個新型態之「他系第二專長學程」,每學程8學分,預計於113-1及113-2學期開設供學生修讀。113年度共計6,544位學生修讀雙主修、輔系、跨領域學程、深碗及微型課程等跨領域學習課程,其中跨領域深碗課程31門、專業微型課程59門,修讀學生數佔全校學生數之比率為36.5%。
(2)推動UCAN目標人才建立課程教學品保機制,參與教育部UCAN系統測驗學生數占所有學生數比率,113年度達成值為89%

5.學生資訊科技能力推動成效

(1)積極推動STEM人才培育,強化學校端及產業端人才培育之連結。環境工程與科學系以「解渴-守護水環境女性科技人才培育計畫」榮獲112年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STEM領域及女性研發人才培育計畫補助,該案已第2次獲教育部補助,113年4月該計畫亦與台旭環境科技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贊助支持第七屆全國水質檢驗技能競賽,來自全國5校12組環境工程相關科系大學生同台較勁,展現水質檢驗的專業技能。
(2)113年度共開設1,664門STEM領域課程,共計63,618人次學生修讀。
(3)資訊課程開設:113年度「數位科技應用」共開設37班次、「運算思維」共開設36班次、「程式設計與生活」共開設38班次,總修課人次達4,686人次。
(4)積極鼓勵同學考取資訊證照於113年度之統計至6月中TQC及IC3證照共519張。
(5)113年度共開設6班次如「人工智慧科技應用」等AI相關課程,共285人次修讀課程。

6.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成效

(1)本校欲全面了解學生之中文各項能力程度,藉第三方中文能力「CWTC 中文能力測驗中心」檢定系統進行抽樣測驗,可經由測驗結果用以調整上課方式及課程內容。112-2學期施測人數為568人,通過人數254人通過率為48%。
(2)開設敘事力、企劃撰寫能力內容為主等微學分課程。
(3)成立「中文學群教師專業成長社群」。

7.學生英語能力提升成效

(1)本校112年一年級生A2、B1及B2之證照數,新生入學前A2證照數達4.8%,入學後提升至10.6%;B1入學前為2.5%,入學後提升至9.2%;B2入學前為0.9%,入學後提升至5.5%。
(2)已有23系訂定專業英文課程標準,於各系所之課程標準中,為學生以英文學習專業提供基礎。
(3)為因應雙語學習的學習目標,113年共開設6門全英語發展通識課程,學生在專業英文課程外,還能以全英文學習通識課程,透過實境學習的教學方法,並結合公共議題,以提升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及成效。
(4)英文證照輔導課程方面,於課堂中實施前後測測驗,113年測驗進步率達90%,結果顯示同學在參加英文檢定課程後,英文能力皆有顯著提升。
(5)目前大學英文課程,採分級教學制,分為菁英全英語模組、職場口語雙語模組及一般英語模組,搭配不同的職場英文教材,課程中帶入基本英文面試及履歷寫作技巧,以期在學年課程結束後,學生能有基礎英文求職的準備。

8.優化師資質量及改善生師比推動成效

(1)為延攬高階與具有業界實務師資以提升研究能量並強化與產業之鍊結,並能改善生師比,112學年度新聘共計有9位專案教師。
(2)本校全校生師比值自108-1學期為24.2至112-2學期已降為21.42

 

二、善盡社會責任

9.大學實踐社會責任推動成效

(1)2023 USR社會參與跨校共學南區聯展之主題展,「嘉藥攜手阿蓮:賦能偏鄉社區 x 築夢幸福家園」及「永續安南環境生態與綠色產業」計畫,獲最佳人氣獎
(2)第三期(112-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本校申請通過5件計畫(1件深耕型、4件萌芽型),共獲3,700萬補助,有助於本校在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之永續耕耘。
(3)深耕型計畫-「嘉藥攜手阿蓮:賦能偏鄉社區 x 築夢幸福家園」獲得2024第五屆《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之傑出方案-福祉共生組楷模獎
(4)本校共6位教師獲「社會實踐奉獻獎」;11位學生獲「社會實踐學習獎」。
(5)全校參與USR教師數量112年佔35.5%,113年佔42.6%,與112年相比,提升6.8 %。
(6)籌組6組專業輔導團隊(遠距照顧健康諮詢團隊、健康促進方案推廣團隊、育成創新創業輔導團隊、銀髮友善食品開發團隊、發揚在地文物特色團隊、ESG永續發展暨減碳團隊);辦理8場USR國際交流、共學論壇及分享會。
(7)USR計畫團隊於113年前往日本仙台、東京與四國,展開為期六天的「社區營造暨地方創生國際交流活動」,雙方深入討論未來進一步作為USR計畫人才培育示範場域的發展性,期望進一步深化「地方創生」影響力。

 

三、產學合作連結

10.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推動成效

(1)藉由「三創」課程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競賽,112-2學期有13位同學分組參加本校「113年創新創業計畫競賽」並獲得傑出成績。
(2)辦理或參與三創相關活動、產品發表及創新創意競賽等 (如三創工作坊、台灣生技大展、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及IIIC創新創意競賽各式競賽等)已有8場。
(3)輔導師生研發產品商品化及申請校名使用商品共28件。
(4)協助師生籌組創新創業團隊,協助輔導參與相關創新創業競賽(如U-start創新創業計畫及戰國策全國創新創業競賽等)及計畫申請已有3團隊取得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第一階段共獲150萬元補助並成立公司

11.學校產學合作概況

(1)智慧健康產業技術研發人才培育中心更名為智慧永續及健康發展中心,專注於配合政府ESG永續發展與減碳目標,推動教材題庫研發、顧問輔導協助、查證稽核工作、檢測聲明服務、健康永續發展等五大構面業務,並以「ESG永續發展產學研合作平台」發展ESG產學研生態系,以構建「國際AA1000 ESG查證團隊與策略聯盟TAF暨環保署認證碳盤查查證單位」,落實學生業界實習、教師產學合作,促進學用合一。
(2)新增美粧生技產品開發暨功能性評估中心為一級研究中心,加上原有食藥粧分析檢測中心、職業健康與環境檢測中心、環境產學合作中心,鼓勵教師發揮研發能量,與醫院、事業機構及學術研究機構進行策略聯盟,並與核心技術廠商進行產學合作。
(3)113年教師承接30萬元以上產學計畫案78件,辦理4場國際證照課程,輔導45人取得ESG相關國際證照,輔導泳鉅鑫再生塑料公司和昭通科技等4家廠商完成碳盤查。
(4)112-113年度專利申請補助發明專利 23 件,共補助136.3萬元新型專利 5件共補助7.5萬元112-113年度技轉 20 件,金額總計368.5萬元
(5)維運本校創新育成中心購物商城,共30家廠商商品上架,商城除提供師生研發成果推廣,同時作為教學使用,提供學生電商平台實作演練。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13.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之提升成效

(1)本校提供多元的助學金或獎勵金協助「特定亟需幫助之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實質的幫助,除了鼓勵學生在課業上尋求知識與技能之學習外,進一步將觸手延伸至學生的跨領域及課餘學習,113年度助學補助範疇更增加至12項方案計1,169人次受惠
(2)針對經濟與文化不利生學生參與「提高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計畫做分析,111至112學年度參與本計畫的學生每學期的平均成績分數皆高於未參加者及一般生的平均成績3~5分,顯示本校推動此計畫所補助各項方案,無論是助學金或獎勵金,確實提升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的成績表現,具有正向的助益與成效。

14.輔導原民生及推動全民原教成效

(1)辦理全民原教相關活動場次4場。
(2)定期召開諮詢委員會議及校內跨單位合作機制會議機制。
(3)原住民族委員會之大專校院原住民獎助學金:113年度共計有110位學生因成績優秀或證照考取而獲得獎學金,累計金額270萬元
(4)輔導原住民創新創業及特色產品開發與推動部落青年返鄉服務,如開設溫泉產業職能證照輔導班,共18位原民學員考取「溫泉觀光規劃師」證照。

 

五、推動校務研究

15.校務研究(IR)落實情形

(1)持續進行大數據分析及建置學校公開資訊網,作為教學及行政策略制定依據。
(2)於教學創新精進面向,結合UCAN資料,探討各類課程、跨域學習、創新教學等項目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111至112學年度各年度皆完成個議題分析,協助提升教學品質。
(3)於產學合作連結面向,完成探討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推動成效及分析參與產學計畫之學生其就業競爭力共2項議題。
(4)於善盡社會責任面向,進行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及探討本校教師產學研究與產業及周圍社區連結關係之議題分析。
(5)於提升高教公共性面向,針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探討獎勵制度之成效分析,再就原民生深度分析各項措施之輔導成效。

 

專章-國際化行政支持系統

(1)成立華語文中心及境外華語暨文化中心:針對日益增加的境外學生,華語文能力至為重要,原先預估3年內成立的華語文中心提早於113學年度成立,並於印尼雅加達姊妹校UPH College 成立境外華語暨文化中心,進行多項教學及交流活動
(2)培育學生國際交流語言能力:與教務處分進合擊,開設EMI課程。
(3)積極推動海外交流:為擴充國際交流資源,分別於112年及113年與加拿大、日本、泰國、印尼及越南等地之大學共10所簽訂姐妹校及合作備忘錄
(4)強化學生海外交流資源:協助教師申請各項海外交流計畫與補助外,也辦理海外研修說明會,分別於112年及113年辦理10場海外研修說明會,學生海外實習與交流亦從112年度10案成長到113年度12案,人數共達71人次
(5)提供專業證照輔導與考照:為培養境外生接軌職涯的專業能力,獎勵同學考取專業證照及華語能力,不僅為畢業後之「評點制」做準備,也增加就業競爭力,112年度已頒發證照獎勵158張。
(6)提供畢業後企業媒合:為發掘更多就業機會,本校積極辦理就業輔導活動來創造更多媒合,將逐步增辦場次,112及113年度已辦理2場次。
(7)協助完成留臺申請相關流程:「評點制」為留臺必要流程,除帶給境外生更多就業資訊外,也宣導留臺相關資訊,含「評點制」等就業相關福利與法規,並提供個別諮詢與協辦,112及113年度已辦理4場次。

 

專章-資安強化

A1. 推動全校導入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MS)

(1)在管理面方面,為了提升全校各單位的資通系統及資訊能定期盤點完整性,本校在112年至113年進一步強化物聯網IOT設備如數位監視器、字幕機、門禁卡機及影印機等的資料盤點,並完成資訊資產清單的建立。
(2)每年我們將對核心業務(包括校務行政系統、網路大學系統服務、資訊機房及網路維運管理)至少執行一次網站安全弱點檢測每兩年至少進行一次系統滲透測試和資通安全健診
(3)全校各單位已納入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MS)的適用範圍,並於112年度起擴大該範圍,邀請業界專業輔導機構協助行政單位與學術單位實施ISMS管理系統。
(4)在技術方面,113年導入加強端點防護機制建置端點威脅偵測應變服務(EDR),及建置日誌稽核與分析系統部署安全性資訊與事件管理(SIEM),並導入資通安全弱點通報系統(Vulnerability Analysis and Notice System,VANS)結合資訊資產管理與弱點管理,協助落實「資通安全管理法」之資產盤點與風險評估應辦事項。

A2. 強化學校人員資通安全認知與訓練

(1)每年將提供專職人員所需的教育訓練,包括至少兩次資訊安全教育訓練課程,共計總時數12小時。
(2)113年有5位資訊同仁取得ISO/IEC 27001:2022 主導稽核員認證,以及112年2位同仁取得IEC 62443-2-1 CSMS主導稽核員認證,以強化本校在資訊人員的資通系統與物聯網資安管理能力。

A3. 確保資通系統管理量能

(1)集中化管理各單位之資訊相關系統,將伺服器主機虛擬化,以確保資通系統的管理能力,降低資通系統的數量。
(2)隨著雲端服務趨勢,學校採用虛擬技術提升電子化系統服務品質需求規劃等核心任務,並計畫導入 Microsoft 365、Azure、Power Platform等,以提升行政電子化資訊系統的服務效能。

A4. 落實管理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

(1)本校明確禁止使用大陸廠牌的資通訊設備。提供具體的品牌和產品清單,並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安全威脅和技術變化。
(2)對所有使用學校網路的單位進行宣導,確保遵守相關政策,包括對出租場地的使用單位進行不定期檢查,確保沒有使用大陸廠牌的資通訊產品。